2024年6月3日 《海淀报》头版刊发钧天航宇首星发射新闻

苍穹闪耀“海淀星”

我区商业航天企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本报记者 赵磊 王萌

 

“极目楚天,共襄星汉”,这是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5月20日,北京三号C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4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5月29日,“天启星座”4颗卫星搭载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5月31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极光星座01星、02星和河北临西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均获得圆满成功。前后12天时间,4家海淀企业,11颗卫星搭载三发火箭成功发射,在浩瀚苍穹中,“来自海淀的星星”正闪闪发光……

 

“三箭十一星”再迎“高光时刻”

5月20日发射的北京三号C星星座是由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新一代遥感互联网卫星系统。4颗卫星将与地面测控接收站网、互联网云服务中心、用户应用终端互联构成“星-地-云-端”天地一体化系统。

5月29日发射的4颗卫星是天启星座的25星—28星。天启星座是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建设运营的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目前已有25颗卫星在轨运营。本次发射的4颗卫星在原有技术状态基础上突破了通信载荷自检技术、姿控分系统高可靠优化设计技术、高速下传技术等,实现了高可靠高稳定全球十分钟级覆盖的数据通信服务能力,标志着天启物联通信系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5月31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极光星座01星、02星和河北临西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截至发稿前,3颗卫星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遥测数据表明各分系统状态良好。

极光星座01星(复旦信息星)、02星(上海电机学院一号)由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光星通”)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埃依斯航天等单位共同研制,搭载了由极光星通自主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在轨期间将开展星间和星地通信验证工作,构建“激光通信在轨实验平台”,验证激光通信在轨长时建链通信等关键应用。

极光星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于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发及相关产品制造,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多场景的空间激光通信组网解决方案。极光星通研制的星间激光通信相关产品与系统级解决方案,可满足同轨卫星、异轨卫星及卫星和地面的激光通信需求,是构建大规模卫星星座必要的基础设备,已应用于我国多个卫星星座的建设。

极光星座是基于激光通信为主要技术载体的骨干网试验通信星座。试验阶段计划由12颗卫星组成,预计于2028年底完成全部卫星布网。目前,极光星通已经就该星座规划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办理了星座频点申请。

据了解,本次发射的极光星座01星(复旦信息星)、02星(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在抵达预定轨道后,重点开展星间激光通信载荷在轨标校、快速捕获建链、日凌自主规避、断链自主恢复、长时建链保持等技术验证,完成从300千米至4000千米不同星间距下最高2.5Gbps速率通信,实现星间业务数据高速稳定传输。

“这次卫星配置的激光通信载荷,主要在无信标高精度动态捕获跟瞄技术、在轨高精度光轴自主标校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轻小型高集成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可有效满足星座规模化组网星间通信需求。”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发射非常顺利,下一步,两颗卫星会根据多方需求开展长时建链,在轨机动等各种星座级在轨应用模拟试验。同时极光星座03星和04星也将陆续开展100G以上通信测试,以及跨轨道间、跨不同轨道高度等需求的试验。”极光星通极光星座项目总指挥李峰表示。

与极光星座搭乘同一发火箭的河北临西一号卫星是由北京钧天航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钧天航宇”)研制出厂的第一颗卫星,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钧天一号卫星平台,验证了通过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研发高性价比、多领域广泛应用的商业卫星的优势,同时应用钧天航宇自主研发的智能在轨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了卫星自主管控能力和综合使用效益。该卫星搭载GNSS掩星大气探测载荷,可弥补传统气象观测手段的不足,在气象观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钧天航宇是一家尖端航天器研发制造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以颠覆式创新方式研发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一代商业卫星。公司具备大规模卫星星座的设计、仿真与建设能力,在卫星结构、热控、姿轨控、数据管理等相关领域拥有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制经验,掌握了卫星低成本和批量化研制等关键技术。

钧天航宇CTO张雅彬表示:“公司将全面布局高分光学、SAR、通信等卫星及在轨服务产品,并以前述技术领先产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产能,立志成为行业级的卫星装备供应商。”

 

发布《行动计划》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及新增长引擎之一。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主要承载区,全区现有商业航天领域企业及机构近200家,头部企业占全国1/4,在轨运营商业卫星占据国内近1/3,已初步形成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等除火箭发射外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航天技术实力和产业资源处于全国领先。

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机遇,落实北京商业航天五年行动方案中“南箭北星”的战略布局,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今年4月,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面向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空天信息科技领域全面领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随着一颗颗卫星升空,海淀区商业航天企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行动计划》中指出,海淀区将积极推动央企民企协同联动,形成商业航天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提升卫星整星研制能力,构建大规模商业星座体系,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挖掘卫星数据使用价值,促进重点行业规模应用,培育新业态。同时,还将围绕天基人工智能、卫星即时遥感、手机直连卫星、新一代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推动前沿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此外,海淀区还将打造“星谷”产业空间品牌,依托航天城地理区位优势,新建集研发制造一体的“卫星小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空间布局。

未来,海淀区将力争到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的目标,建成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培育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1000颗,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群星”正闪耀商业航天加速“起飞”

海淀区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专家,以及航天科技、科工等“国家队”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特别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和北斗星通、航天宏图、国电高科、微纳星空、天链测控、航天驭星等一批商业航天领军企业。海淀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更是有无数人披荆斩棘、日夜坚守,用无言的耕耘“共襄星汉”。

诞生在海淀区的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最早从事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之一。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表示:“《行动计划》的发布对北斗星通所从事的位置产业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海淀区在这方面是独具优势的,同时,公司的发展也对海淀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具有积极意义。”

谈及企业发展,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这一路走来我们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幸运的是,这一路上我们得到了海淀区的大力扶持。未来,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为海淀区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海淀区发展商业航天优势突出,产业链环节齐全,已有10余个商业卫星星系,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8家,全市占比80%以上。很多企业已建立起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四处副处长陈镭表示,下一步要发挥央企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激发他们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开展航天工作,用市场的机制去提速商业航天的发展,“海淀的大信息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要赋能商业航天,提升卫星研发、设计、制造效率,提高卫星智能化运行水平和星间协同能力,形成天地一体的智能网络,不断扩展卫星功能和应用场景。”

 

创建时间:2024-06-03 14:05
收藏